本周一,俄羅斯總統普京下令對俄中央軍區戰備狀態進行突擊檢查。俄國防部長謝爾蓋對外表示,跟據總統命令,中央軍區所有部隊將在莫斯科時間9:30起進入全面戰備狀態,并持續到本月12日結束。參加此次軍事戰備演練還包括傘兵部隊、軍用運輸機、以及其他軍區的部分飛機。
謝爾蓋說,我們必須檢查傘兵是否能被部署到遠端地區,能否在未知地區著陸完成預定任務。另外,此次演練還有非軍事部門參與,比如農業部和衛生部,以檢驗它們“是否為在戰時承擔任務做好了準備?”
近期以來,烏克蘭危機令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跌至冷戰以來的最低水平,俄羅斯不斷加強對軍事力量的突擊檢查。
歐洲盟軍最高統帥國際關系顧問Stephen R. Covington 最新撰文認為,普京之所以選擇和北約對抗,為的是維護俄羅斯的國際競爭力和自己的權力地位。Covington同時還是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Supreme Headquarters Allied Powers Europe)參謀長。
他的文章說,30年前,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他領導下的蘇聯當時和美國一起稱霸兩極。但戈爾巴喬夫預見到在未來,蘇聯依舊無法與美國抗衡,無論是經濟、技術亦或是軍事皆是如此。他認為,蘇聯戰爭經濟和當時發展的側重點會在20世紀末限制甚至是耗盡蘇聯的競爭力,而只有進行內部制度的改變才能維持其有競爭力的全球大國地位。
于是戈爾巴喬夫堅定地選擇了經濟改革,并且不再與西方國家進行戰略對抗,使得蘇聯和北約結束了幾十年的直接軍事對抗,而之后東歐政治革命最終使得蘇聯和北約軍事力量在地理上被分割開。
文章稱,30年后,同樣是擔心國家未來的競爭力,俄羅斯總統普京也開始了自己的改革,以提高國家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水平。只不過他選擇的是一條和戈爾巴喬夫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上任之初,普京曾大力開展自由經濟改革,卻不愿進行結構和內部的政治經濟改革,因為他不想像戈爾巴喬夫一樣被趕下臺。這也反映出了普京的這樣一種觀點:俄羅斯要想解決自己的競爭性問題,就只能通過改變周圍的世界、特別是改變歐洲的安全體系來實現。
在普京看來,任何解決方案,如果未能改變歐洲安全體系,就只能意味著俄羅斯不可避免地會喪失大國地位、進而他自己也會喪失在國內的權力。
其結果就是,普京將俄羅斯重新武裝起來、改變俄羅斯的國防概念、對付鄰國始終采取不穩定策略,而這一切的借口就是美國和歐洲安全體系對俄羅斯構成了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