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遺址將華夏文明提前300年
最后更新:2015-06-19 23:40:13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吳玉蓉
6月18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在國新辦舉行的“山西·陶寺遺址發掘成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我國近40年對陶寺遺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就是堯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國”;沒有哪一個遺址能夠像陶寺遺址這樣全面擁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標志,陶寺遺址已經進入文明階段。
這比歷史教科書上的華夏文明從夏王朝開始,整整提前了300年。
陶寺遺址。
陶寺到底有沒有城?
“是的,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要修改了!”王巍在發布會后對澎湃新聞記者稱,陶寺遺址的發掘,把華夏文明提前了300年。“這個工程今年年底會告一段落,我們會拿出報告,(相關部門)應該對教科書進行修改。我們是在為中華民族續寫家譜,是更早的家譜。”
對陶寺遺址的發掘有兩個階段: 1978—1985年,這一階段的發掘和研究將陶寺文化為分早、中、晚三期。
當時發掘墓葬一千余座,其中大貴族墓葬6座,一大批包括陶器、彩繪木器、玉石禮器、銅鈴、朱書文字等珍貴文物相繼出土,震驚了世界。但也遺留下幾個問題:陶寺到底有沒有城?被埋葬在大藍中的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場所在哪兒?陶寺遺址是否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
第二階段從199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合作,在陶寺的考古工作以尋找城墻為中心。
2002年之后陶寺遺址發掘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12年之后又納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已發掘面積約8000平方米。
多數專家都認可了“陶寺就是堯都”這一觀點。
它是黃河中游進入早期文明的實證
在列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后,陶寺文化中期城址被發現。城址東西長1800米,南北寬1500米,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相當于4個紫禁城的面積。
通過一系列的考古發掘,早期小城城墻、宮殿區、王級大墓、觀象祭祀臺、倉儲區、手工業作坊區、宮城等一個個建筑基址和玉鉞、玉璜、玉獸面等文物被發現。
王巍認為,陶寺遺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陶寺遺址的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都與堯都契合。雖未發現確鑿的證據,即文字的記載,但陶寺作為堯都正在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也認可多數專家的“陶寺就是堯都”這一觀點。
他說,“根據文獻記載以及傳說史學當中的‘堯舜禹’的堯,他的根據地,他的中心所在,都城所在在平陽一帶,指今天臨汾一帶。陶寺發現的‘觀象臺’,證明了《堯典》中講到的堯讓羲和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制定歷法,來推進指導農業的發展,與陶寺觀象臺能夠對應上去了。”
王巍表示,與陶寺是否是堯都還未到定論相比,陶寺遺址發現的最重要意義在于,它是黃河中游地區目前可以確認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最早的實證,說明早在夏王朝建立,進入王國文明之前,黃河中游地區已經進入“三國文明階段”。
陶寺遺址位于臨汾市襄汾縣城東北7.5公里,總面積約300萬平方米,距今3900年—4300年。



熱點推薦
推薦閱讀

故宮三百年銅缸被情侶刻字“秀恩愛”:已報警
銅缸右側的兩個銅環把手之間,刻著一個愛心桃,愛心桃...
頭條閱讀

東方中文網:看東方 觀天下
東方中文網(http: dfzw net )簡稱東文網,是全...